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好看风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裴马庄村的前史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凤华捜乐
    2019-04-12 10:55:28    来源:本村人原创   转载

    盐碱村”的变迁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张集镇中心小学  龚艳玲

    “乔集的藕,砀山的梨,裴马庄的盐碱皮。”,这是一首见证了时代变迁被哼唱了很多年的童谣,虽然如今已经不再被孩子们传唱,也不被很多人记起,但我觉得这首见证过历史的童谣不应该被我们遗忘,那段苦涩的艰难岁月也不应该被我们遗忘。

      

    我家在豫鲁皖交界处的黄河故道大堤南侧,是一个出了名的“盐碱村”,她既不是童谣里的乔集,也不是童谣里的砀山,她的名字叫裴马庄。

      据有关资料记载:解放前到五六十年代,张集镇东部七里处有“盐碱浮卤,几成废壤”,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汪,只听犁耙响,不见粮归仓”之说,就是对我们村的真实描述。

      也正是因为当时村里都是盐碱地,所以全村五六十户人家都穷得叮当响,就连一件像样的黑丝褂子也会被相亲的、结婚的、走亲戚的邻居借来借去,变成全村的宝贝。

     正所谓 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”,这个因为贫穷出了名的“盐碱村”就导致很多适婚男青年虽然到了待娶年龄娶不上媳妇,一个个成了光棍汉。周边村子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嫁到这鸟不拉屎的盐碱地,没有人愿意过这种贫困潦倒的非人生活。

      后来,生产队结合盐碱地特点因地制宜,开始大规模地淋小盐,队里淋小盐要砌两米长一米宽的池子,再用胶泥封底,接着把盐土淋成盐水,最后把盐水放进大锅煮熬盐水。等把水熬完,雪白的小盐就算淋成了。当然,这些淋出的小盐都是要分到各家各户,有多余的还可以卖掉,这才让人们的生活有了稍微的改观。不过后来实行了土地承包以后,人们生活都是自给自足,自己种粮,自己纺花织布,自己淋小盐。

      就算到了70年代,但凡家庭不算富裕的还是会拉盐土淋小盐。我家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,生活比较拮据,所以就算到了70年代末,我家还吃着父亲淋的小盐。

      父亲淋小盐不同于生产队里那么大的规模,每次把盐土用板车拉回家,家里裂了一道缝的水缸就派上了用场。

      父亲首先用土坯砌了三个土墩,接着把裂了一道缝的水缸架在土墩上。水缸裂缝朝下,缸里先铺上一层麦秸,然后把盐土放在缸里压实,最后往缸里倒水。这时候是我最喜欢的工作,蹦跳跳的从厨房里拿出两个水盆,放在缸底下等待着从缝隙里渗出来的盐水。

      盐水是清亮清亮的,没有一点点杂质,就像一颗颗水晶欢快地跳进水盆里……等准备的第一个盆子里装满了清澈的盐水,就把这些清澈的盐水倒进提前准备好的晒盐池。

      经过几天的暴晒,水干了。雪花一样洁白明亮的小盐粒就铺满了整个晒盐池底。把它们刮下来放进盐罐里,这就是父亲淋小盐的方法。

      随着时代的变迁,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,再也见不到谁淋小盐了,淋盐这一风俗也在岁月无声的流动里渐渐被世人所遗忘。取而代之的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精致加碘盐、低钠盐、海盐……。

      时光飞逝,转眼间就到了二十一世纪,在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指引下,现在的裴马庄由贫穷落后的“盐碱村”变成了“米粮川”,村里楼房鳞次栉比村外果树成林瓜果飘香,这小村子还成了风水宝地。豫东平原上的一个个小村子正经历着新时代春风的洗礼,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们感谢党和政府让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年华中,让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带来的富裕生活。

      我知道,美好幸福的生活才只是刚刚开始……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李凤华捜乐2019-04-12

    以前的裴马庄村贫穷的难以生活,请大家关注裴马庄村的变化,不会让大家失望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